行程结束,马英九露出真面目,大陆回应很直接,民进党放肆
据京报网消息,6月27日,马英九结束第四次大陆行。返台前他在敦煌演讲时脱稿提及“两岸和平民主统一”,国台办随即回应“台湾地区前途命运由两岸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决定”,这一表态迅速引发两岸舆论关注。此次大陆行,马英九率台湾地区青年先后走访福建、甘肃两地。在福建,他参观福州林觉民烈士故居时一度哽咽,动情于先烈“为天下人谋永福”的家国情怀。
在厦门参加第十七届海峡论坛时,他直言“两岸民间交流与情感联结无法被政治力量阻断”,而论坛现场超7000名台胞参会、其中台青占比超四成的盛况,正是两岸民意相通的真实写照。转赴甘肃后,他带领台湾地区青年参与天水伏羲大典公祭仪式,在敦煌研究院演讲时更强调“中华文化深植台湾地区人DNA,任何文化清洗都不会成功”。当台湾地区青年在莫高窟触摸千年壁画、在黄河边感悟“母亲河”的文化深意时,血脉相连的民族认同正穿透政治迷雾。
蒋公雕像被移除(资料图)
与马英九的文化寻根之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赖清德在岛内启动的“团结十讲”正沦为“分裂十讲”。首场演讲中,他竟以猛犸象化石为据,妄称台湾地区存在“独立生态系”,否认台湾地区原住民与大陆的血脉联系。但考古研究早已证实,大坌坑文化遗址是大陆史前移民渡海至台的文化遗存,DNA技术更显示八千年前福建遗骨与台湾地区排湾族、阿美族基因序列高度吻合。
他还歪曲抗日先烈蒋渭水的革命事迹,将毕生追随孙中山、十次入狱反日的爱国志士包装成“台独先驱”,这种历史篡改引发两岸学界同声痛斥。更甚者,他将主张两岸和平的台胞称为“杂质”,煽动通过选举罢免“打掉”不同声音,可亲绿民调显示57.7%的民众不赞成“大罢免”,反对者每月新增约70万人,暴露其民意基础的脆弱。马英九此次公开宣示“和平民主统一”,较以往表述有明显突破。
展开全文
马英九(资料图)
此前他提及“分久必合”时,蓝营内部如王金平都质疑其未明确统一立场,而此次他特意脱稿解释:“和平是不使用武力或威胁,民主是尊重台湾地区民众意愿。”但国台办主任宋涛随即明确回应:“台湾地区前途应由两岸全体中国人民决定”,既肯定和平统一的大方向,也厘清“民主”的完整内涵——毕竟14亿中国人民的整体意志,才是决定国家统一进程的根本力量。
民进党对马英九的反扑迅速升级。绿营名嘴吴嘉隆叫嚣“学习以色列先发制人”,扬言攻击大陆发电厂、导弹基地;“台独”顽固分子沈伯洋指控马英九“违法”,暗示将启动司法打压;陆委会虽声称“不评论”,却话锋一转炒作“解放军舰机活动增加”,要求马英九“为台军和民众着想”。这种种举动,暴露其面对统一声浪时的焦虑与蛮横。
赖清德(资料图)
大陆方面的态度始终清晰坚定。解放军近期强调“台湾地区是中国一部分的法理事实不容改变”,对“台独”分裂行径“绝不姑息”;国台办多次说明“一国两制”在台湾地区的具体实现形式,会充分考虑台湾地区现实情况、照顾台湾地区同胞利益,但明确反对“台湾地区人自己决定前途”的错误论调——因为台湾地区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其未来从来不是区域性议题,而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。
从福建土楼的烟火到敦煌壁画的斑驳,马英九此行以文化为桥,让台湾地区青年亲眼见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;而赖清德之流以“去中化”为工具,暴露其背叛民族的本质。当越来越多台湾地区民众通过参访大陆打破“信息茧房”,当两岸经济融合如金门渔船在厦门卸获、三峡电网点亮台湾地区园区般成为常态,历史大势已愈发清晰: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,任何逆潮流而动的“台独”图谋,终将被扫入历史垃圾堆。
评论